在云岡石窟的千年佛影下聆聽文化交融的回響,在平型關大捷紀念館的彈孔墻前觸摸紅色熱土的脈搏,在智能制造實驗室里解碼科技報國的使命……這個春天,馬克思主義學院的思政課堂不再局限于三尺講臺。
自學校開展行走的思政活動以來,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多次集中研討,充分挖掘校內外豐富的思政教育優質資源,出臺《山西大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“行走的思政課”工作方案》?!?/span>方案》以“校內外雙線并進、12條特色路線貫通”為主題,創新實踐育人范式,讓思政教育從“紙面”走向“地面”,從“思政小課堂”走向“社會大課堂”,讓學生在“行走”中感受思想理論的實踐力量,在“實踐”中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解。
在《方案》落地過程中,一場“行走的備課”也同步展開。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組成12個研學小組,對校內外18處教學點開展實地踏勘。從云岡石窟造像中的民族交融密碼,到大泉山紀念館的水土治理辯證法,從拒門堡革命故事的敘事重構,到黃花產業基地的鄉村振興邏輯,師生們帶著《習近平談治國理政》等著作深入現場,收集一手素材,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根基,研討解說詞,講好山西故事,感悟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。
云岡學路線指導老師李鴿說:“為講透云岡學的思政價值,我們結合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,三易其稿才形成最終解說詞?!?/span>
參與到“行走的思政課”講解工作的2023級思政一班張昊一同學說:“在指導老師帶領下,我們實現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,讓理論化作了可觸摸的歷史。”在醫學院生命科學館,解剖學圖譜與《論人民健康為中心》的理論闡釋相互印證;在煤基生態碳匯技術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,我們不僅看到碳中和的技術突破,更讀懂了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’的實踐轉化;在拒門堡紅色教育基地,雁北地區抗戰史實與偉大建黨精神形成時空共鳴。
為確保“行走的思政課”長效運行,馬克思主義學院還建立了科學的激勵機制。“以前備課主要關注理論深度,現在更要思考如何讓思政元素在特定場景中‘活’起來。”指導老師高凱婕坦言,這種壓力倒逼著她從“知識傳授者”向“價值引領者”轉型。
從千年石窟到智能實驗室,從烽火遺跡到振興熱土,馬克思主義學院師生以腳步丈量理論深度,用場景喚醒思想力量。在這場打破學科邊界、跨越時空維度的教育實踐中,“大思政課”的育人圖景正變得愈發清晰——當青年學子在歷史現場讀懂“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”,在科技前沿思考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”,在鄉村振興一線回答“新時代青年應該做什么”的時候,思政教育便真正完成了從“入耳”到“入心”的升華。(來源: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編:趙鑫)